1. 《人生何价》 郑国治 著

法国作家沃夫拿格说:“人生是非常短暂的,但是如果只注意到其短暂,那就连一点价值都没了。”①
亚维保利说:“人生的长短不是以时间衡量的,而是以思想与行为去衡量。”②
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人生最终的价值在於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於生存。”③
印度哲学家泰戈尔说:“人生虽有几十春秋,但它绝不是梦一般的幻灭,而是有着无穷可歌可颂的深长意义的;附和真理,生命便会得到永生。”④
若要探讨人生的意义,必须清楚知道人与动物是不同的。人有理想、理智、道德、文化、信仰、言语传达,这是动物所无法比拟的。人有身体的需要,精神的需要,灵性的需要。圣经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上帝。”(可12∶30)表明人有心性、理性、灵性的需要,是与上帝息息相关的。
人以高贵意愿行为来表达其价值。现代哲学家斯宾塞说,物理有物理的行为(如划舟舟会行,打球球会跳,这是属於物理行为).动物有本能行为(如渴了想喝水,饥饿想吃东西),惟有人有意愿行为(为国为民甘心情愿的牺牲)。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就是意愿行的表现。主耶稣甘心担当世人的罪而被钉十字架,就是意愿行最高峰的表现。
人生的价值,不局限於躯体之我,应由“小我”延伸至“大我”,现代哲学家詹姆斯(WilliamJames)
认为人有“形体之我,社会之我,精神之我。”表明人的价值多提升至社会群体之“大我”,同时也提升了无形“精神之我”。圣经提到人的价值不以身体为限,更重要的是灵魂的价值,耶稣说:“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甚么益处呢?人还能拿甚么换生命呢?”(太16∶26)
亚里斯多德认为“物性之上,有兽性,兽性之上有人性,人性之上有神性。”表明生命的价值有不同的层面。上帝是至高万有的主宰,人是有形受造界最高的主宰,(创1∶26)中国古人说“人为万物之灵”(泰譬上)。人不仅是为着生存、生长、发展、延续;人还有更崇高的价值因为人有灵魂。(创2∶7)
美国总统林肯说:“文章不在乎长短,在乎其内容。”同样地,人生不在乎时间的长短,乃在乎其内容。人生问题最後之解决,不在於研究,而在於判断;不在於空想,而在於行动;不於考虑,而在於信仰。丹麦哲学家祁克果说:“人生不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而是必须经验的事实。”⑤大哲学家奥古斯丁说:“明白为的是相信,相信为的是明白。”信心与经历是相辅相成的。知道人生的意义,还要经验丰盛的生命才有真正的价值。

玆以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人的价值观:

一、惟物主义的价值观
物质是供给人类生存的一部分。人不应该做物质的奴仆,而是要做物质的主人(创1∶26),人要管理大地的一切,而不需要受物质来奴隶我们的思想。物质不是人生最终的目的,人不能单以物质来衡量其价值。有人看钱如命,有人看钱财乃是身外物,有人为财死,一生做钱财的奴隶;有人做钱财的好管家,善用钱财周济穷人,从事利益人群之善事。有人为钱出卖人格道德,卖主卖友(提後3∶1~4);有人不吃“嗟,来食!”,人穷志不穷。孔子说:“不义富且贵,於我如浮云”可见其价值观不以物质做标准。圣经说:“贪爱钱财是万恶之根”,贪心才是罪,财物本身是中立的,人当有正确的价值观。物质本身是重要的,也是美好的(创1∶31),也是神为人类的需要所预备的。但是,人不应以“惟物主义”为其价值观。“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甚么益处呢?人还能拿甚么换生命呢?”(太16∶26)
耶稣说:“不要为生命忧虑,喫甚么、喝甚么、为身体忧虑、穿甚么、生命不胜於饮食么?身体不胜於衣裳么?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的。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太6∶25、33、34)很明显的,人的价值不在乎饮食、衣裳、物质为标准,这些都是暂时性、相对性的,可来可去,惟有上帝的国度和公义才有绝对的价值,永存的意义,因为上帝是自有永有,绝对公义,其国度永不改变,存到永永远远。
耶稣说:“你们要谨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贪心,因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丰富,就用比喻对他们说,有一个财主、田产丰盛,自己心里思想说,我的出产没有地方收藏,怎么办呢?又说,我要这么办,要把我的仓房拆了另盖更大的。在那里好好收藏我一切的粮食和财物。然後要对我的灵魂说、灵魂哪,你有许多财物积存,可做多年的费用,只管安安逸逸的吃喝快乐罢。上帝却对他说,无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灵魂,你所预备的,要归谁呢。凡为自己积财,在上帝面前却不富足的也是这样。”(路12∶15~21)
生命的意义不在乎家道的丰富,不在乎拥有多少仓库、存货、黄金、股票、洋房、钻石、美钞、汽车……,乃在乎灵魂是否得救!?有上帝的救恩,生命才有永存的意义;上帝是生命的源头,基督是救恩的基础,人有了上帝的儿子就有生命(属灵的生命)。(约壹5∶12)
旧金山大学教授钱锟博士说:“除了物质以外,人还有精神、思想、灵魂。人有心灵的需要,心灵需要不得满足,我们称为心灵虚空。”⑥法国大物理学家巴斯噶说:“上帝啊!我们心灵空虚之处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满足,惟有满足於祢。”

二、出世主义的价值观
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他被人称为惟心论的代表。在其《共和国》与《律法》两本名著中最能代表其思想。柏氏提倡两个世界系统。一为观念(或称理念)的世界,是理想美善的乌托邦,是可望不可及的境界。一为物质世界,是属於感觉范围,凡是属於感觉范围内的东西,是要凭感觉去了解,并且时时在变动。柏氏认为感觉现实的世界是污秽与罪恶。柏氏虽拟向Syracuse国的Dionysius,The younger献策,以建立一个理想国,但功亏一篑,在政治上不得志。乌托邦世界不能实现,理想城市国家又不能实现。其学说无形的影响世人产生消极的人生观。
东方佛家思想称物质世界为苦海。人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怨、憎尽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八大苦。无形中产生消极的人生观——出世主义的思想。中国人受儒、释、道影响颇深,当得意时则人人为儒家,失意时则人人为道家,去世时则人人为佛家。
中国的文人受出世主义的影响深,如晋朝的陶潜说:“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田园居)如词王李後主,一旦归为臣虏,只好寄情於诗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又如“相见欢”词中提到:“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确是非常美的词,殊可惜,太过消极和情绪化。无形中会影响人产生“出世主义”的思想。
佛教的民歌:“金也空、银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黄泉何曾再相逢。”这种出世主义的思想,却无补於事实。
出世主义的思想最大的缺点是否定现实的人生,不知道人为什么要活着?应该怎样活着?失去了人生的方向与目标,对国家、社会、及家庭缺乏积极的思想,国家的进步也就缓慢得多啦!
或有人会问,圣经岂不提到虚空吗?“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甚么益处吗。我见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传1∶2、3、14)传道书所提到的虚空,乃是人的观点,在日光之下,一切都是虚空。但,在日光之上的上帝,却不虚空,因祂是昔在、今在、永在。祂藉著耶稣基督,叫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约10∶10)祂充实了人生的意义。传道书提出人生正面的答案:“这些事都已听见了,总意就是敬畏上帝,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分。”(传12∶13)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才是真聪明。当求主赐给我们智慧的心,晓得怎样数算自己的年日,人生的价值。
主耶稣的教导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是入世的,不是出世主义。耶稣说:“你们是世上的光……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太5∶14、16)光代表美善的行为,爱心的服务,光明磊落的见证。这是正面而有意义的人生。
基督徒乃是活在世界上,而不俗世,不被世界腐化,更不被世界同化(约17∶14~17),不是悲观厌世的过日子。乃是尽本份与责任,影响世人得著福音,得着丰盛的生命,而活得更有意义,有价值。
杨道通牧师信主前,曾经当过和尚,看破红尘,想解决人生的问题,却无从得到答案。後来到香港道风山听道,顿悟基督真道,归信基督,得着上帝的爱和圣灵中的喜乐,他放弃出世主义的思想,转向上帝生命的源头——如今过着有意义的人生。

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
享乐主义者“谓人行为之终极目标乃快乐,或以得到快乐是人生最高之目标。是一种哲学,着重快乐为人生至高价值之哲学。”⑦
“享乐主义(Epicurianism)亦称伊比鸠鲁哲学。与伊比鸠鲁所倡导的哲学,以追求个人自己的快乐为道德上唯一之目的。凡称为伊比鸠鲁学派,多是指其伦理学方面。此派所说伦理,是以个人为主,言能自乐其乐,即道德目的所在,惟善求乐,斯是哲人。”⑧
伊氏乃注重精神之乐,而轻易物质之乐,虽不严禁体欲,但贵有节制。而今之享乐主义者,多数注重性欲之乐,物欲之乐,性欲泛滥不尽!
一九八九年六月廿五日(同性恋自由日),美国旧金山有五万人游行,庆祝同性恋自由日,纽约市也有一万五千人的游行。享乐思想主义泛滥,影响整个社会的层面。爱滋病例在全球不断地激增,死亡人数不断增加。美国爱滋病侵入大学校园,千分之二学生带有病原,这是何等可怕的事!
一九八九年六月廿二日旧金山市议会一致通过法案,正式许可男、女同性恋及异性同居男女的关系,决定颁给他们类似结婚证书的一种证明。这是何等荒唐的怪事。当日下午三十五位教会牧师要求艾格诺斯市长否决市议会通过“同居者法律”,经过讨论沟通後,市长并不改变签署同意此案之决心。教会人士指出,他们下一步行动是搜集选民联署签名作出提案,列入选票,让全市市民投票决定此案。同性恋或同居者生活方式,影响社会、家庭生活的正常化,对儿童影响深远,对爱滋病漫延也会增加。政府应设法律来保护市民,而不是让危害社会的法律造成严重不良的後果。人因性欲之乐而忽略公义的道德律,究竟其价值观何在?
享乐主义思想的作崇,社会伦理道德也就堕落。性放纵已影响政界领袖。一九八九年六月廿九日法新社华盛顿电,华府爆出“卖春大相公”!同性恋男妓集团“专业服务”,政坛要人,买春不乏大人物,“关系”足可安排夜游白宫。
一九八七年美国民主党候选人盖瑞哈特因色情惹祸,据纽约邮报五月八日讯,“桃花风雨吹打政治人物”,哈特竞选,偃旗息鼓,绯闻喧腾众口,声望坠於一旦。愤众口吹皱一池春水,哈特含恨宣布退选,一段“风流案”,哈特通往白宫之路踩到“地雷”。这一类政界的绯闻,法国、英国、澳洲及亚洲国家均有。
一九八九年六月廿八日美联社东京电,日相宇野包妓绯闻曝光,当年青楼艳姬现身说法,料亭签约行仪,月付三十万圆,光子颇有委屈,认他不配为相。接着又报导日相丑闻“连环炮”,又爆发两件婚外情,上台未满月,已考虑辞职传言。宇野雄风不再,挡不住波波春潮事发,官邸夜会心神震惊,首相“大概垮了”!同类型未被爆的大阁,大有人在!饱暖思淫欲,全是享乐主义思想在作祟。
美国联邦“人口普查局”一九八九年六月廿八日报告,未婚妈妈比例大增约占百分之二十二,足见伦理道德沦丧。美国根据调查统计,百分之九十的十九岁以下之男生已有性关系,十九岁以下之女生则为百分之七十二已有性关系。每年坠胎婴儿二百多万,诚然数目惊人,追根究底,最大的症结是享乐主义思想作祟。
希腊哲学家Aristippus说:“吃喝快乐吧!固为明天将会死了!”东方亦然,“今朝有酒今朝醉”,“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莫使金樽空对月!”岂不是纵性享乐吗?
享乐主义最大的缺点是过着浪漫的生活,荒宴醉酒,放纵肉体的情欲,人生没有真正的方向,失去正确的目标,对生命寻找不到真正的价值,最後颓丧,慢性自杀!美国六十年代嬉皮士潮流就是如此,如今已烟消云散!不復存在。
圣经非常注重喜乐,但反对“享乐主义”。保罗说:“因为上帝的国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罗14∶17)基督是真正生命喜乐的源头。“你们要靠主常常喜乐。”(腓4∶4)基督徒是以上帝为乐。“我们既藉着我主耶稣基督,得与上帝和好,也就藉着他,以上帝为乐。”(罗5∶11)信耶稣有赦罪之乐,心灵得安息之乐,得永生之乐,圣灵充满之乐,更何况圣灵的果子——喜乐,是不会变质的。(详细内容请参阅“喜乐的人生”小册)
千万不要存享乐主义的思想以度此生,圣经警告说:“行事为人要端庄,好像行在白昼,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罗13∶13、14)

四、功利主义的价值观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主张者弥勒说,“人生当求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⑨
斯多亚学派(徒17∶18)的希腊哲学思想认为命运操在自己手中,人不应为感情所动,靠自己的努力以求满足现实。功利主义原本的动机是希望谋求自己与多人最大之幸福。然而,因人性之堕落,人都只求自我的功利,或狭窄的民族功利论,而却失去了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之目标。
人生的价值,若以“功利主义”思想来衡量,则常会把人的月薪用利率换算为本金的方法来测量一个人的价值。这是非常不合理极端的功利论者。
功利主义通常有两种形态出现:一、惟我功利主义思想,如杨朱“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也”,如三国时代的曹操“宁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这种思想是极危险的,为个人之功利,往往会损人利己,卖国求荣,卖友求官,违背信义以求私利。二、狭窄民族主义(或国家主义)的功利论,如希特勒,为求其独裁政权及民族利益,居然大屠杀六百万犹太人。中国古代的秦始皇,为求其家族世继为皇,特别对付知识份子,结果焚书坑儒,失丧天良,到头来,其子孙亦不能保住秦朝江山。
世界第一次、第二次大战亦是狭窄功利主义所作祟,因为强国拟併吞弱国,而引起战争,牺牲别国以利己国,岂非功利主义思想乎!!一切狂暴专政,皆因图自己或小撮人之功利而产生。极端功利主义会轻人命、人格、信仰、道德、伦理,而为所欲为。
奥地利的心理学家佛洛伊德说:“人们一般用错误的衡量标准——他们为自己追求权力,成就和财富,并羡慕他人的权力、成就和财富,他们低估了人生中有真正价值的事。这种观念很不可能逃避。”⑩
清朝黄宗羲说:“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宋元学案)这表明人的价值觀,非以功利为准,乃是要有是非正义为要。
从正面的意义而论,儒家的“立德、立功、立言”乃是人的本份。人对家庭、社会、国家乃当尽本份,并非功利主义。圣经提到信徒对个人、家庭、教会、社会、国家都有关系,亦有责任;信徒当尽其责任成为好公民、尽其本份与义务。(弗5∶25~33,彼前3∶1~6,申6∶4~9;彼前2∶18~20,彼前2∶13)
人不能靠立功之法得救,“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赐的,也不是出於行为,免得有人自誇。”(弗2∶8、9)圣经说:“惟独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纔有功效。”(加5∶6)
上帝的恩典透过基督的救赎,把我们带到更完美的地步,使我们不必靠自己的努力和功劳而得著丰盛的生命;人因信称义,因信成聖,因信得荣耀,这是何等有意义超然的生命。

五、德性主义的价值观
道德能约束一个人的行为,能使家庭有规律,使社会井井有条,使国家有公义和秩序。一个国家若无“道德律”,则国家不能彰显出公义的行政,贪官污吏必然横生,国家必为昏乱。我們不可漠视道德的价值。
亚里斯多德认为人之异於禽兽,因人有分别是非,认识善、恶之理性。他认为每一种学问,每一种行为和意向,似乎都以某种“善”为目的,即“德”,希腊古代哲学家注重“善”与“德”。
孔子主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大学)光明磊落的德性,乃是人应有的见证。道德本身是美善,但居於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其道德标准也就非一致性。乃是相对性。人应该有道德,但不要“德性主义”,以为“道德”能救人。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表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也。包括圣人也有过,圣人也是罪人。”孔子说:“中庸至矣,民鲜能久矣。”证明人无法行出绝对的“善”。圣经说:“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罗3∶23)“罪的功价乃是死,惟有上帝的恩赐,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乃是永生。”(罗6∶23)
最完美道德的标准,乃是上帝的标准,上帝是至善、至诚实,至圣洁、至公义、至慈爱的,祂是“善”绝对的标准,是至善至德的源头。若要把善德提升,乃是要靠主耶稣的代赎才能完成,藉著圣灵大能的运行才能经历到。
耶稣说:“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太5∶48)表明天父是绝对完美的,非人的“德性”所能比的。“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林後5∶17)基督徒在圣灵裏重生,才有能力行神的旨意,活出神属灵的标准。
英国哲学家王尔德说:“人真正的完美,不在於他拥有什么,而在於他是什么。”○11信耶稣,不是你所做,乃是你所是。因著信;我们是上帝的儿女,是圣徒,是上帝家里的人。
道德本身无赦罪的功能,道德不能叫人得生命,我们千万不要以道德来代替“信心”,信心是蒙上帝悦纳的途径。“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悦,因为到上帝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上帝,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来11∶6)
圣经真道能改变人的生命,提高生命的素质,而活出有意义的人生。江南大学校长章力生博士五十岁才信主,早年他以为治国必先修身,修身贵在明德。他从事孔孟遗教。後来蒙主光照,顿悟真道,归信基督,放弃似是而非,人间的遗传,如今专心著作事奉。(见证如云16页)
拿破仑说:“圣经乃是一种长存的活力,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美国总统华盛顿说:“欲谋国家之长治,世界之久安,舍上帝与圣经,其道实无由。”(见证如云集24页)
人若能与上帝和好,必然恢复人性的尊严,进而备有上帝的形像与样式(创1∶26),得丰盛永远的生命,胜过罪恶与苦难,爱神爱人,荣神益人,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注1:美丽卿、洪家辉执行主编《实用名言大辞典》,台湾故乡出版社,125页
注2:同注1.125页
注3:同注1.126页
注4:同注1.126页
注5:同注1.124页
注6:何天择、冯文庄著《穹苍响应》,中国佈道会出版,(1983)37页
注7:赵中辉编《神学名词辞典》,基督教改革宗翻译社158页
注8:同注7.120、121页
注9:同注7.379页
注10:同注1.126页
注11:同注1.1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