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福音与家庭》郑国治 著

耶稣说:“日期满了,上帝的国近了!你们当悔改信福音。”(可1∶15)
使徒保罗说:“我不以福音为耻;这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罗1∶16)
彼得说:“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所传给你们的福音就是这道。”(彼前1∶25)
圣经:“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徒16∶31)
德国谚语:“世界到处跑,没有什么地方比家好。”
美·爱默生:“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
德·歌德:“人无国王、庶民之分,只要家有和平,便是最幸福的人。”《格言与反省》
孟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离娄上》
家庭是由人组成,国家是由家庭组成。家庭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环;家庭是爱情的发源地,一生安息的所在。家是夫妻谈心的乐园,儿女欢笑与哭泣的摇篮;家是患难与共,同舟共济的方舟,人可以离开自己的国土,但不能脱离自己的家。
一、家庭的形式与演变
家庭的形式在不同的文化、民族和时代里都有不同的演变;即使在同一时代、同一文化、同一民族中家庭的形式也在改变。因为社会不断在演变,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进而电动时代;人口从乡镇涌入大城市,又从大城市演变为移民;从古时君权时代到民主时代;从原始民族进到半开化民族,又进到文明时代,进而注重文化时代。家庭的型态也因社会的变迁而改变。
早期人类多数是属於共同家庭,一家围绕在共同的生活圈内,如狩猎、畜牧、耕耘,以物换物,或某些节期及宗教活动,以及抚育儿女,都是凝结在一起共同奋斗、彼此照顾。譬如东马当地居民住在长屋,就很类似此共同家庭。
这一类的家庭,家长有相当大的主权,因为他几乎掌握了全家的经济命脉,传福音如果能先得著家长,或村长则其他成员就易归主了。
古代旧式的农业社会,需要守望相助,所以此类的家庭十分显著,因为人力就是财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全体动员。此类华人共同家庭多数受民间宗教的影响,因此传福音时应先建立美好的人际关系,以真诚爱心相待,然後将福音带给他们。
其次是扩大家庭。这类的家庭不只包括双亲及子女,同时也包括已婚的子女,甚至双方的亲戚。此类家庭多数系富裕家庭,经济条件优厚,继承祖先的事业与产业;很可能包括三、四代的家人或家族。在华人社会中五代同堂是常见的事。
扩大家庭已有家族信仰,多数注重祖宗崇拜,但成员多,并非个个认同民间宗教。传福音应该从最开放的成员著手。比如有子女在校读书,或在国外留学,若学生福音工作加强,有时年青人也可带领长辈信主。
第三是核心家庭,由父母及子女所组成,此类型的家庭是构成共同家庭或扩大家庭的初阶。核心家庭自古至今都存在,它是最基本的家庭模式。在西方儿女长大即不愿与父母同住;华人社会则“树大分叉,人大分家”,一旦子女结婚,就成立核心家庭。虽然单位小,成员小,但传福音的拦阻也较小。
第四是实验家庭。在某些新的环境中,因不适合核心家庭,或其他家庭形式,於是就出现了实验家庭。如以色列人集体聚居;又如中国大陆曾经一度采用人民公社,也颇类似实验家庭。还有某些宗教团体将信徒群居一处,开垦种植。每一成员必须集体工作;妇女则分配做饭、洗衣服、照顾孩子。为环境所迫,夫妻只能在晚上才能与自己的家人团叙。
实验家庭,对个人而言注重心理、人身的安全。对社会群体而言,企盼达到经济的目的;儿女家庭群体化。但此类家庭在华人儒家思想里不大容易长久维持。
梁漱溟认为传统中国,除了家族之外,就没有社会生活(中国文化要义,第五章)。钱穆也说:“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中国文化史导论)。这足见中国人在传统社会中是以家为本的。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後国治。”(大学、经文一章)
“詹子岂以国可无为哉?以为为国之本,在於为身,身为而家为,家为而国为,国为而天下为。故曰:以身为家,以家为国,以国为天下,以四者异位本同。”(吕氏春秋·执一篇。)
中国社会传统的观念,以为家是最基本的,人脱离不了家;国也不能没有家。华人的家庭观念非常强,因此传福音应多注意认识家庭的问题,才可减少拦阻,增加果效。
二、家庭对福音的拦阻
华人社会以利益掛帅,家庭也不例外;父母给儿女读书,本是责任,也是教育儿女的方法。但多少华人,总以利润为先,儿女学成毕业之後,能赚多少钱,父母能从儿女收入多少。民间信仰也存著回馈的心理,父母拜祖宗,总希望死後,儿女也能拜他们为家神,以继香火。若儿女要信主,作父母的一定千方百计的加以拦阻,甚至毒打一顿。家庭对福音的拦阻,不外五方面:
1.认为不拜祖宗是背叛家庭、大逆不道
华人儒、释、道、民间宗教一律都是拜祖宗,若儿女亲戚信主必然遭受围剿,千方百计的想逼迫对方离弃主。这牵涉到宗族尊严及面子问题。因华人总以为信耶稣是洋教,信佛教才是传统宗教,其实佛教是於汉唐时由印度传入中国,佛教才是“老洋教”,它是早期的“舶来品”,非本土宗教。
其次误认为信了耶稣,就不尽孝道,这实在极大的误会。圣经是一本最讲孝道的书,论孝道的内容甚至比孝经更透彻。儒家讲孝是以人性为本;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出发点,关系在於家人,父母兄弟之间,扩而大之则是尊长敬贤。圣经讲孝道,不但要孝敬父母,也要敬畏上帝,不但要奉养父母,更要爱父母,进而提升到要爱神,要爱人如己,要爱仇敌,要彼此相爱,要爱众人;不但要有身体归全之孝,更要有灵魂向上帝归全之孝;对人对上帝尽感恩之孝。以上所提圣经记载颇详:(出20∶12;箴22∶4;诗115∶11;箴10∶5,28∶7;申27∶16;林前10∶31,16∶19~29;太15∶3~6;提前5∶4,8;太5∶44;创1∶26,27;罗6∶3~6;帖前5∶23;林後9∶15;诗136∶1)(详细内容请参阅拙著《誓不两立——基督信仰与祭祖问题》)
第三方面是经济问题,有的人不瞭解基督徒奉献的意义,以为信主之後,奉献给教会,就不关心家人的需要。其实圣经的教导刚好相反。耶稣曾责备当时的文士和法利赛人不能因将供养父母作了奉献就不照顾父母,这是绝对错误的;基督徒要供养父母,照顾他们身体、灵魂的需要。
奉献给上帝,乃是感恩;不是勉强,乃是甘心乐意;若行在暗中,就必蒙福,讨上帝喜悦。
奉献的原则如下:
奉献是遵行神的旨意(林後8∶5;罗12∶1~2)
奉献的目的是荣耀神(林後6∶20)
奉献的动机是爱(林後5∶14~15;约21∶15~22)
奉献是爱心的试验(林後8∶1~8)
奉献是神赐的恩典(林後8∶1~2)
奉献是得著神赐福的方法(玛3∶10;箴3∶9~10)
奉献当甘心乐意(林後8∶3;9∶5~7)
奉献要行在暗中(太6∶2~4)
奉献自己为主而活(林後8∶5;罗6∶3)
奉献身体当作活祭(罗12∶1)
奉献肢体胜过罪(罗6∶13~19)
奉献一切为主(路21∶4)
奉献财物为主工所用(箴3∶9)(郑国治·时代的使命P.91~92)
万物都是上帝所赐的,奉献一点财物不会因此造成穷困,相反地,乃是更蒙神赐福。若有人作过统计,基督徒更会奉养孝敬父母。
2.举行丧事时
基督徒不随俗祭拜被认为是大逆不道。其实世界上有很多丧礼的仪式,各地文化、民族都有不同的仪式,如犹太教、回教、天主教、基督教,都不向死人祭拜。难道一定要照华人民俗信仰向死人祭拜才算尽孝道吗?才算传统吗?如果不祭拜就不尽孝道吗?不合传统吗?传统又是谁定的?向死人祭拜既不是尽孝道唯一的表现,也不能说最有意义;只不过是华人民间风俗习惯而已。中国最早的始祖,并无向死人祭拜之礼,乃是到黄帝驾崩时,臣宰才开始庙祀。如果以造反论,黄帝的臣宰是首先造反的人,他们破例去庙祀死人。而今华人受印度传来的佛教影响极深,把丧事祭祀绝对化,殊为可惜。仪式是相对性的,不是绝对性的。岂可定不祭拜死人为造反?对外关系中国人的民俗丧礼是天下万国万民惟一的标准吗?如果是,未免过於自大;如果不是,又有何权利定罪别人不同的仪式呢?
基督教的丧礼乃注重尊敬、追思、哀念,诚心、隆重、庄严、造就及感恩等。并不存迷信心理,将死人当作神明来叩拜。
安葬死人表示愿为家人躯体好好归土,而信主者的灵魂乃到上帝所预备的乐园,家属将来能与死者在主里再相会,存著信心与盼望;等候主耶稣第二次再来时,还要从死里復活,身体得赎,改变形体,如同基督永不朽坏之体。这是何等神圣尊贵的事(林前15)。
华人对丧葬的观念与思想应当有新的突破,新的看见,新的作法。守住传统不等於就是真理;也不等於就是爱文化。孔子说:“丧与其易宁戚。”意即丧事与繁文缛节不如哀戚。
3.父权至上禁止儿女信主受洗
古代封建思想,专制时代,“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甚至饮鸠而死,还要谢赐死的皇恩。儒家思想,农业社会,系家长制。中国人受封建思想影响可说是根深蒂固,几乎到欲罢不能的地步。所幸,移居海外的华人,受西方文化的冲击、洗礼、薰陶;尤其是第二代,更是转变得快,到第三代很可能变成“黄皮白心的香蕉”。但这些都需要在教育、家庭生活、宗教比较中获得平衡。我们固然不宜盲目崇外,也不可盲目固执守旧.时代在改变,社会在演变,种族的接触已是国际化。中国人传统民俗习惯也正随著时代在改变。如今,已是注重民主平行双线沟通的时代。为人父者也当在思想上有突破、有调整、有新的启示和领受。
父权至上的时代已过去,信仰是自由的,不能由父亲一人独裁垄断,控制儿女宗教的选择,为人父母应尊重儿女的主权。从国家法律视之,有的国家规定青年人十八岁就有投票权,选择他们所要的领袖。在法庭上要有自主权,父母无权干涉自主自决的权利。有的国家以廿一岁为法定的年龄。由是观之,儿女至法定成人的年龄,他们有自己的思考力,理智的判断,感情的爱慕,意志的抉择,若受圣灵感动,愿意相信接受主,父母不应逼迫禁止,以免违背国家宪法、人权的自由。更何况,儿女信主,是一件美事,应该欢喜快乐,为何反对禁止呢?也许父母对基督教的信仰及圣经不够认识之故。
其次是教育层面不同。农业社会,符合“民以农为本,以食为天。”如今教育水准提高,国家有免费小学、中学、国民教育,甚至大学林立,全球有八千多间大学。中国人是注重教育的民族,“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因社会的竞争,适者生存,工业渐发达,高科技日新月异,不读书,无一技之长,要在社会立足,谈何容易。早期华人移民海外,“拿锄头、挖黄金”的时代已过去了。老一辈的思想相当封闭,食古不化,所以执著民间宗教。如今青年子弟,已受过高等教育,经过科学理性分析,逻辑推论,自然会发现基督教的信仰更合乎他们的需要;福音能弥补他们心灵的虚空,於是放弃老旧迷信的民俗信仰,接受耶稣为救主,岂不是更理性、更幸福?儿女不盲目、不盲从祖先传统的信仰,并不是罪,也不是背叛,乃是进步,在信仰上乃是一个转机,是一个新的起头,为人父母者,犯不著去禁止他们,更不必耿耿於怀;相反地,有机会当谦卑的随著儿女去教会听道。圣经说:“可见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罗10∶17)
4.儿女信主父母即切断经济支援
华人社会家长主宰操纵家庭的经济,无论从打工的,到从商的,家长有绝对支配权。同时家长在施的地位,儿女在受的地位,故儿女若有人信主,常遭受两方面的经济压力:第一,如果在国外受教育者,家长下令不准信耶稣,否则断绝经济支援。天下父母心,有的父母心里反对,口头反对,但为了儿女的前途,钱还是照寄,这已算是比较开明的了。
第二,在本地本家,如果儿女信主,父母是属民间宗教者,则先责骂、反对、坚持,如果真的要信基督教,不准他(她)吃饭;再不听,则威胁赶出家门,或打一顿,有时家长为一泄心头怒气,体罚时,失手用力过度,事後復悔莫及,何苦来哉!生气(发怒)只不过自己罚自己罢了。
如果方法用尽了儿女还不回头,不能达到家长的愿望,最後的绝招是将儿女赶出家门。如印度孙大信信主後遭家族驱逐离家并断绝一切关系;耶稣时代犹太教的领袖也是如此。“犹太人已经商定了,若有信耶稣是基督的,要把他赶出会堂。”(约9∶22)
日光之下无新事,父母的逼迫,无形中也是信仰的逼迫,或对信仰误解所产生。如有必要,教会资深牧长应向未信主的家长说明信耶稣的意义,化解不必要的误解以致节外生枝,这也是牧养教会应该注意的事。
话说回来,为人父母养育儿女是权利也是责任,是尽人的本份,不要把儿女当作奴隶看待,更不要控制儿女的思想与信仰的自由。古云:“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话不是真理,因为钱财是身外之物。父母能供给儿女经济的需要,是一件光荣的事,不必以经济为手段压迫儿女的信仰。
5.儿女与基督徒结婚的争执
华人婚礼多数照民间风俗习惯举行,其中有许多不必要的礼节。旧式的思想,在婚礼中拜祖宗。而基督徒则改成向健在的双亲献花,甚至拥抱,表示对双方家长感恩致谢。传统的婚姻经媒人介绍,问名,双方交换出生年月日,放在家里神明前奉香三天,如无任何意外之事发生,就请算命先生批命,若“八字”相合,才谈相亲。这些方法虽然在民间流行,但现代青年,是由谈恋爱而结婚,时代在演变,华人结婚的礼俗也当改进,如订盟、纳采、纳弊、请期、亲迎等都相当繁琐,也带著传统迷信的色彩,实在应当改革,不必被文化民俗的包袱所捆绑。
华人的婚礼常受“面子文化”的影响,铺张排场,奢华过度;若不小心,双方亲家可能闹得不愉快,实在得不偿失。
婚姻的重点在乎意义,隆重神圣,造就新郎新娘,使他们有幸福美满的家庭,能彼此相爱,才是最要紧的。笔者曾为长子主持婚礼,乃注重属灵的意义及见证,能造就全体亲友为主;不重守传统华人古旧的礼俗。笔者也曾多次为新人主持婚礼,虽然有的家长亲戚尚未信主,但婚礼过後仍感觉得到极大的鼓励与帮助。
在此特别奉劝未信主的家长要心胸开朗,眼光放大,不要将喜事闹僵了。不用华人传统民俗礼仪为儿女结婚,不是失面子,更不是不尊敬祖宗。不必为自己争面子,作不智的抉择,应建立正常的两代及亲家的关系;“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儿孙烦扰,弄得一家乌烟瘴气,自讨苦吃。西方文化中,结婚当事人有相当的主权,采用现代改革的仪式,家长也尊重他们的决定。当然双方家长都为新人祝福,欢喜快乐。华人不必復古,也无需为传统、旧礼俗、民间宗教而争执;唯有福音的真理是永恒的,对建立幸福家庭有极大的帮助。
三、福音能帮助建立幸福的家庭
儒家的齐家思想,目的在於建立一个健康的家庭。人人都有一个家,但“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所以中国人多数“家丑不可外扬”,有任何家庭困难苦楚,也只好默然忍受。曾国藩认为居家失败有四因:“妇女奢淫者败;子弟骄怠者败;兄弟不和者败;侮师慢客者败。”人都怕家庭失败,因为一个人虽成功,但家庭若失败,他仍然失败;所以“朱子家训”被中国人奉为治家珍宝。其实治家之道圣经有极清楚的训诲。
1.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家庭人际关系主要是夫妻关系,互敬互爱是基本的原则。“你们作妻子的当顺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顺服主,……教会怎样顺服基督,妻子也要怎样凡事顺服丈夫。你们作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捨己。……丈夫也当照样爱妻子,如同爱自己的身子,爱妻子的,便是爱自己了。”(弗5∶22~24~25~28;彼前3∶1)少年妇人要爱丈夫(提多2∶4),丈夫也要敬重妻子,妻子也当敬重丈夫。“你们作丈夫的,也要按情理和妻子同住,因她比你软弱,与你一同承受生命之恩的,所以要敬重她,这样便叫你们的祷告没有阻碍。”(彼前3∶7)
夫妻应当“相敬如宾,相爱如命。”诗经:“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孥。”
曾国藩也说:“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
法·居里夫人:“一家能够互相密切合作,才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幸福。”
夫妻能互敬互爱才能同安逸,也能共患难;同舟共济,真诚合作。唯有共同的福音信仰,才能同负一轭,携手同奔天路,同心建立地上幸福的家庭。
家庭除了夫妻关系之外,还有亲子关系,三代关系。圣经上说:“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著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弗6∶1~5)
“不可严责老年人,只要劝他如同父亲;劝少年人如同弟兄;劝老年妇女如同母亲;劝少年妇女如同姐妹;总要清清洁洁的。要尊敬那真为寡妇的。若寡妇有儿女,或有孙子孙女,便叫他们先在自己家中学著行孝,报答亲恩,因为这在上帝面前是可悦纳的。”(提前5∶1~4)
圣经要儿女孝敬父母,在主里听从父母。对长辈要尊敬,言语有柔顺;对异性要圣洁;对晚辈要亲和;要奉养父母,报答亲恩,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家庭出问题,通常在於言语,所以圣经非常注重言行。圣经教导人不要人说论断的话(罗2∶1;雅4∶11;太7∶1~5);也不要人说毁谤的话(民12∶1~11);更不要人闲言闲语(太12∶36~37;弗5∶3~4),尤其不要人说夸大的话(撒上2∶3;雅4∶16);乃要人谨慎言行,要客观、冷静、适可而止,同时也要能感觉到别人的感觉(箴4∶15)。
家庭人际关系要正常化,总要说造就人的话。“污秽的言语,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随事说造就人的好话,叫听见的人得益。”(弗4∶29)
当说准确的话,因准确的话不会变质,使听的人知其所以然。“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里。”(箴25∶11)
信徒应节制言语,家庭才有平安和睦,閤府关系才能正常。
“多言多语难免有过,禁止嘴唇是有智慧。”(箴10∶19)
“说话浮躁的如刀刺人,劝人和睦的是有智慧。”(箴12∶18)
“愚昧人若静默不言,也算为智慧;闭口不说也可算为聪明。”(箴17∶28)
有人说:“天上云多星月不明,地上山多路径不平;河里鱼多水浊不清,人间话多是非丛生。”
诚实造就人的良言,必使心欢喜,生活也多加情趣。
“人心忧虑,屈而不伸,一句良言,使心欢乐。”(箴12∶25)
“良言如同蜂房,使心觉甘甜,使骨得医治。”(箴16∶24)
“膏油和香料,使人心喜悦;朋友诚实的劝教,也是如此甘美。”(箴27∶9)
丁迪说:“一句诚实知心的话,可以换取人的生命;一句悖情背理之言,会使众叛亲离。”
胡天翼:“言语知节,则衍尤少;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
蔡虚斋:“有道德者,不可多言;有信义者,必不多言;有才谋者,不必多言;惟见夫细人狂人妄人,乃多言耳。”(治家格言P.110)
孝经:“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卿、大丈章第四)
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古今中外圣贤都有名言,惟独“谈圣贤书大有人在,行圣贤事有几何?”基督徒则不然,因有圣灵大能使人结出圣灵的果子,行善不致丧志,以基督的心为心,行事为人与得救的福音相称。
2.尽责任并好好管理家庭
善於治家是一门大学问。有人说:“家者枷也!”其实不然,家是人间天堂,全在於是否晓得治理。
圣经上说:“人若想得监督的职分就是羡慕善工,这话是可信的。作监督的,必须无可指责,只作一个妇人的丈夫,有节制、自守、端正、乐意接待远人、善於教导;不因酒滋事,不打人,只要温和,不争竞,不贪财;好好管理自己的家,使儿女凡事端庄顺服。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上帝的教会呢?
作执事的也是如此,必须端庄,不一口两舌,不好喝酒,不贪不义之财;要存清洁的良心固守真道的奥秘。这等人也要先受试验;若没有可责之处,然後叫他们作执事。女执事也是如此,必须端庄,不说谗言,有节制,凡事忠心,执事只要作一个人妇人的丈夫,好好管理儿女和自己的家。”(提前3∶1~5,8~12)
“又劝老年妇人举止行动要恭敬,不说谗言;不给酒作奴仆,用善道教训人,好指教少年妇人,爱丈夫,爱儿女,谨守贞洁、料理家务、待人有恩,顺服自己的丈夫,免得上帝的道理被毁谤。又劝少年人要谨守……。”(多2∶3~6)
圣经对监督及执事的要求,也是对全体基督徒说的,要遵守一夫一妻制;不贪财、不醉酒、不争竞、教导儿女端庄爱主,品格道德圣洁;不谗言,好好的管理自己的家,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
吕鹏搏:“治家贵有秩序,必使家中整洁。布置陈设,有条不紊,洒扫庭除,无积尘垢。家中之人,皆宜修洁,惟在勤耳。”
吕坤:“一家之中,要看得尊长尊,则家治。若看得尊长不尊,如何齐他得?其要在尊长自修。”(呻吟语·伦理)
治家要平衡,各尽其职,各尽所能,各尽本份,才能团结,彼此扶持,否则就败事有馀了。罗马帝国朱拿利斯讽刺诗中有一句值得华人深思:“家有婆婆,休想不起风波。”另日本有一句俗语:“丈夫受欺的家,前途必不佳。”英国有一句讽刺的谚语:“如果母鸡叫得比公鸡响亮,这个家包管凄凄惨惨。”大概是失调之家才会有如此怪现象。其实家庭要各就才幹、恩赐、以不同的功能互相搭配,同心治理,才能走向康庄之路。建立喜乐的家庭要有智慧、爱心、尊敬、容忍、饶恕、合作,为对方著想,才能治理得当。要有家庭计划,平行的沟通,尊主为大。如果“基督是我家之主”,那可就蒙福多了。
多少家庭面临破碎的边缘,後来因为信主,挽回整个家庭。有的夫妻闹离婚,後来因为信主,重新在主的爱里和好。有的家庭遭遇患难,落在痛苦黑暗中,後来因信主,重担得脱落,心灵的捆绑得到释放,家庭得以重建,并且重新得力。有的家庭自私自利,纷争不休,鸡犬不宁,後来因信主,罪得赦免,态度改变,家庭在主里得到安宁。有的家庭婆媳不和,代沟重重,因信主耶稣,以爱为旗,以恩相待,以致转危为安,涂抹喜乐的膏油,过著幸福的家庭生活。福音有改变家庭向上及追求真、善、美的能力。
3.提高道德并有属灵的生活
“德”为治国之本,为人之基。大学:“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才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传文之十章,释治国平天下)道德能约束一个人的行为,能使家庭井然有序,使社会有规律,使国家安定,人民不作乱。人都有寻道求德之心。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季氏第十六)意即见到善人善事,就赶快去接近,好像赶不及一样;见到不好的人与事,则赶快回避,好像手摸到滚汤一样,表示人当有积极追求善德的态度。(积德登天?P.1~2)
家庭的伦理道德是维持一个家庭不堕落,人格不破产的不二法门。圣经非常注重伦理道德;上帝颁布十诫时说:“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出20∶13~17)不杀、不淫、不偷、不假、不贪,这是诚意正心之本。如何才能达到以上的目的,那就得透过属灵的教育及圣灵的工作才能竟功。“要将律例和法度教训他们,指示他们当行的道,当作的事。并要从百姓中拣选有才能的人,就是敬畏上帝,诚实无妄,恨不义之财的人,派他们作千夫长、百夫长、五十夫长、十夫长、管理百姓。”(出10∶20~21)将上帝的律法、神的道,教导百姓才能敬畏上帝,诚实不贪,提高道德标准。而一个重生信主的人,被圣灵充满才能身体力行。“所以弟兄们,当从你们中间选出七个有好名声,被圣灵充满,智慧充足的人,我们就派他们管理这事。”(徒6∶3)
被圣灵充满才能靠圣灵行事,才不敢销灭圣灵的感动,也不敢让圣灵担忧;积极方面则结出圣灵的果子。
“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这样的事没有律法禁止。凡属基督耶稣的人,是已经把肉体,连肉体的邪情私欲,同钉在十字架上了。我们若是靠圣灵得生,就当靠圣灵行事。”(加5∶22~25)
基督徒不但有属地的生活,也有属天的生活;不但有智、德、体、群的教育,还要有属灵的教育。中国人注重读书,有的注重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经(诗、书、易、礼、春秋),但却忽略了最重要属灵的书,即圣经。
基督的福音能改变人的生命,也能改变人的心灵;能给人平安与永生,能改变人的家庭,建立美满幸福、有意义、有方向、有内涵的家庭生活。我们焉能掉以轻心,忽略如此大的救恩?
若你愿意相信主耶稣,可以如此祷告:“慈爱的上帝,我相信主耶稣为我的救主,求你藉著主耶稣的宝血赦免我一切的罪。上帝啊!求你为我造清洁的心,使我里面重新有正直的灵。引导我走永生的道路,带领我过得胜的生活,赐给我丰盛的生命。求主增加我的信心,保守我不致跌倒;让我一生一世都信靠你,赞美你,爱你、尊你为大。我真心诚意奉主耶稣的名祷告,阿们!

参考书:
  书  名         作 者   出版社
1.大不列颠大英百科全书   廖瑞铭主编 丹青
2.实用名人大辞典      姜丽卿主编 故乡
3.中国哲学辞典       韦政通   水牛
4.治家格言         汉威
5.孝经今注今释       黄得时   商务
6.中华文化与圣经教训之对比 郑国治   学园
7.四书详解         詹平    正言
8.伦理思想的突破      韦政通   水牛
9.积德登天?        郑国治   学园
10.时代的使命        郑国治   马·学园
11.最完美的人生——止於至善 郑国治   学园